我國PM2.5管制行動
由於空氣污染來源眾多,需採取多元化空氣污染改善措施,方能有效提升空氣品質,近年環境部及地方政府環保局皆持續透過加嚴法規管制範圍及力道、擴大移動污染源管制、加強改善鍋爐污染排放、國營事業空污減量、檢討固定源空污費、有效強化工廠監測工作、降低河川揚塵及精進空氣品質不良期間之應變措施等,以減少PM2.5及SO2、NOx、VOCs與NH3等前驅物排放,改善空氣中PM2.5濃度。統計105年至113年全國一般空氣品質自動連續測站PM2.5監測結果顯示,PM2.5濃度皆呈現下降趨勢,105年至113年改善幅度達43%,顯示PM2.5改善已展現成效。 | ![]() |
![]() |
|
空氣污染防制方案
|
|
為結合淨零排放路徑之能源轉型、產業轉型、生活轉型等,並搭配綠運輸及循環經濟推動改善,環境部等九大部會與國營事業共同合作,打破傳統固定源、移動源、逸散源面向思考,改以專案管理方式,由中央與地方政府合作推動八大面向37項管制策略,包括:
|
|
1.精進行業減量技術 本面向以固定污染源為主要管制對象,盤點重要行業別具可行性之減量技術,並推動與產業減量協談,共規劃7項管制策略。
2.車輛及機具全盤掌握 本面向以移動污染源為主要管制對象,全面納管道路車輛(機車、汽車、柴油車等)以及非道路機具/運具,健全綠色運輸參與制度。提出維持車輛低污染排放水準、鼓勵淘汰老舊車輛、導入車隊管理措施、施工機具管理措施等4項管制策略。
3.建構跨部會專案管理 本面向彙整需跨部會合作之減量措施,期藉由部會資源整合、群策群力達成空氣污染物減量目的,針對民俗活動、港區船舶及作業、營建工程及作業、農業資材去化處理,以及河川揚塵防制,共規劃5項管制策略。
4.區域開發重點監控 以區域管理為出發點,提出推動大型園區空氣污染物排放管理、中部及南部重要排放源加強減量、劃設空氣品質維護區強化敏感受體保護、有害空氣污染物高潛勢區域管理等4項管制策略。
5.特定季節強化應變 為進一步強化空污季節之污染減量,於此面向下落實空氣品質嚴重惡化警告發布及緊急防制辦法、空氣污染防制費季節費率、加強轉作期間農業廢棄物露天燃燒管制、強化面源逸散性粒狀物管制4項管制策略。
6.2050淨零共利減污 本面向配合淨零轉型、綠運輸及循環經濟等國家重要政策重點,規劃推動對應配套工作,減少環境衝擊,持續改善空氣品質,以保障國人健康。重點包含推廣運具電動化、建立友善電動車能源環境及優化大眾交通路線、高碳排產業轉型之空氣污染減量共效益、再生燃料之燃燒源污染管制、污染源使用氫能對空污影響評估、電力設施使用資源循環燃料對空污影響評估等6項管制策略。
7.經濟誘因推動減量 藉由全面檢討檢視調整固定源空污費、移動源空污費、營建工程空污費等,建立完善經濟誘因機制;同時透過評估固定源空污費減免與獎勵,鼓勵公私場所自主調整產能減少空氣污染排放,推動公私場所加裝及有效操作空氣污染防制設備,減少空氣污染物排放,創造環境與經濟雙贏,規劃4項管制策略。
8.綜合管理及輔助工具 本面向以發展空污管制科研技術、深耕環境教育為執行方向,輔助推動減量策略,提出基礎研究調查、科技工具開發研究及環境教育與人員訓練3項策略。 |